《新冠病毒的无症状感染者倒逼着人种升级换代》
中国光彩集团副总裁、
京中智库领袖联盟首席专家、
广顺集团首席科学家、
国际健康科学院院士
徐群贵研究员
(北京·中国光彩集团)
Vice President of Guangcai Group
Chief Expert of Jingzhong Think Tank Leadership Alliance
Chief Scientist of Guangshun Group
Academician of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Health Science
ResearcherXuQungui
【内容提要】战胜新冠病毒需要人种进化,新冠病毒感染者的临床医学研究,揭示了无症状感染者携带大量病毒,且病毒超长“待机”能力在强化。现有的医疗检测技术却是跟不上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大爆发的速度,疫情大爆发的严重后果倒逼着我们认识到疫苗抗体都不是根治新冠病毒感染的好办法。出路还是需要把人类免疫力升级换代,进一步优化人种 。
一、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的后果就是让全人类成为病患者
全世界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数已经超过了2000万人,加上各种瞒报隐瞒、检测不到位的情况,流行病学研究人员认为真实的感染新冠病毒人数,至少在五千万人口的水平,真的是数量惊人。试想一下明年这个时候,全世界的病毒携带者将会达到十亿都不止,三年后全球70亿人,恐怕没有剩下多少人没感染新冠病毒了。到那时的全球经济必然崩盘,人类秩序几乎荡然无存,华尔街还要那么多钱又有何用?吃羟氯喹是可以暂时保命,但自身健康只能一天天差下去,治标不治本,并不是真正的让人类战胜病毒之路。
别忘了13世纪的欧洲黑死病是一种大自然进化的病毒,它在欧洲肆虐了四五百年,人体免疫系统才会渐渐的产生抗体而适应。2020年初大爆发的新冠肺炎病毒感染疫情,完全是存心不良的科技妖人在舟山蝙蝠病毒基础上,进行高科技实验室的人工改造而成。这是人类几百万年进化以来,从未遇见过的“生化武器”危机四伏,人体免疫系统对它的识别程度几乎为0,不知道它要孽杀多少人,才能被控制住? 新型冠状病毒对于人类来说,就是需要“人种进化”,普遍性的让绝大多数人拥有了免疫力,才可以完全彻底的解决问题。因此,疫苗、血清和抗体、群体免疫之类路径,都没有解决“人体自身细胞层面的免疫力扼杀新冠病毒”的情况下,唯一的出路就是必须考虑人体作为碳元素基本建构的生命,需要从碳60、碳70这种最高级碳物质输入人体,形成直截了当瓦解新冠病毒基因链的能力,才可以完全彻底的实现“人类战胜新冠病毒”,重新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包括经济技术发展、人际关系往来。
现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大多数研究认为,新冠病毒感染者的死亡率在0.5%至1.0%之间,意味着每千名感染者中,平均会有5到10人死亡。这些数据表明,新冠病毒比流感致死率高,但也不具有近年来出现的埃博拉病毒、SARS病毒等传染病那样的毁灭性。新冠病毒致死人数,比那些更致命的登革热、埃博拉病毒、SARS非典型性肺炎等疾病多,部分原因是其传染性更强。
新冠病毒感染这样的愈演愈烈传染机制,用不了三年,就把全人类都变成病人。这是慢慢的消灭人类,太可怕了。
二、新冠病毒感染的最大威胁来自于无症状感染者
据美国CDC承认,目前美国大多数州的新冠感染检测的阳性率已经超过10%。例如重灾区Arizona州在7月份就已经高达26%,这意味着每检测四个人就至少有一个是感染阳性。美国的公共卫生专家福奇博士(Anthony Fauci)和博克斯博士(Deborah Birx)虽然近期因为坚持科学原则而持续受到白宫的批评,但他们仍然在2020年8月上旬向全美民众发出严厉警告:美国正在进入更大规模、更难以控制的疫情新阶段。然而另一方面,在疫情早期东亚各国不惜付出巨大代价进行“封城”、“封国”和全民戴口罩的严厉措施,其背后实际巨大的公共卫生价值迄今也没有被欧美国家意识到或加以执行。甚至在中国武汉“封城”、强制性要求人们戴口罩半年后的今天,欧美很多国家还在争论要不要戴口罩,反对意见的理由是新冠病毒太小了,口罩的过滤功能根本就挡不住新冠病毒传染。呼吁戴口罩的人们人为新冠病毒毕竟是需要和病患者的液体混在一起,相应的呼吸道传染包括唾沫、打喷嚏、流鼻涕里面夹杂新冠病毒,都是口罩可以阻止的。只不过口罩的更新,和口罩上累积的新冠病毒怎么样处理?等等具体问题,都不应该成为反对戴口罩的理由,拒绝戴口罩已经是反智、反公共卫生的行为模式,无形中成了新冠病毒SARS-CoV-2在欧美国家大肆传播的帮凶。
每个西方发达国家的自由公民都应该扪心自问:为什么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大爆发”会如此难以控制呢?为什么在中国的武汉肺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大爆发以后,能够在两个月以内控制住“疫情”势头呢?虽然迄今为止的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整体的致死率,并不算高(世界卫生组织2020年8月份最新的估计是0.6%左右),但是感染的规模却是史无前例、前无仅有的,已经波及全球数千万人,而且毫无放缓之势,也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完全可以说,如果我们不能理解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疯狂传播背后的根本原因,就不可能找到彻底解决这个公共卫生世界级难题的办法,即使有了疫苗和药物,也无济于事。
在众多对疫情“推波助澜”的因素中,“无症状感染者”极有可能是最重要的一个,这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病例证明了,也得到临床医学、公共卫生领域专家,以及世界各国民众的高度重视。因为无症状感染者通常看似跟健康人没有区别,难以被发现和对之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所以,无症状新冠病毒感染者,反而容易成为病毒传播的“温床”,让人们防不胜防。但是,无症状感染者到底在新冠病毒传播中发挥着多大的作用呢?其实,这一直都是一个谜,流行病学调查半年多了,都没有清晰可见的结果。
三、控制无症状感染者的关键是个人自由
服从于人群的生命权保障
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的临床研究揭示:无症状感染者携带大量病毒,且病毒超长“待机”的能力强化。2020年8月4日HBO频道知名记者Jonathon Swan对美国总统川普的专访,让许多人感叹:美国民众感染疫情又是何辜呢?美国总统需要正视这样的事实:疫情正在像燎原大火一样烧遍全美,几乎完全失控?据美国媒体报道,目前美国大多数州的新冠感染检测的阳性率已经超过10%。例如重灾区Arizona州在7月份就已经高达26%,这意味着每检测四个人就至少有一个是感染阳性。
更重要的是美国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当中,年轻人越来越多,无症状感染者越来越多。这方面的美国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结果,还没有出来,但是韩国首尔的医学家团队李恩荣博士(Eun Jung Lee, MD)等人在全球医学顶级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JAMA-Internal Medicine)上2020年8月初发表了一项重要的临床研究结果,解开了这个缠绕在众人心头良久的迷团。他们的研究结果,甚至还颠覆了一些之前临床和公共卫生领域普遍认为的观点,例如新冠病毒感染者体内的新冠病毒消退的时间(从首次诊断阳性到转阴的时间间隔),事实上普遍超过14天。这一发现,说明了目前各国执行的对阳性诊断感染者隔离2周,甚至隔离更短时间(例如美国CDC最新的隔离指南是10天)的规定和操作,可能需要考虑重新调整。这是在提示我们需要“抵抗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大爆发”的持久战,而非速战速决。
韩国团队主要负责人Eun jung Lee博士在这项临床研究中,认真调查分析了当地一个社区治疗中心的303名新冠病毒感染者。这些感染者大部分都是年轻人(中位年龄为25岁),样本搜集于疫情爆发期的3月6日至3月26日期间。分析的主要根据是感染者体内的病毒核酸水平,利用的手段是常规的定量RT-PCR技术(也是新冠病毒检测的“金标准”)。总结起来,韩国科学家团队主要的发现有以下四点:
1.在所有研究的感染者中,“无症状感染者”的比例大约占到了36%(110名)。这个比例跟最近美国传染病顶级专家福奇博士在采访中透露的美国无症状感染者比率40%非常接近,所以可以认为36-40%是一个普遍的无症状感染者比例。
2.在所有研究的“无症状感染者”中,大约81%比例的感染者(89名)自始至终都表现得很健康,没有出现任何症状;而剩下的19%比例(21名)无症状感染者则会逐渐发展出症状。由此可以看到,存在这么高比率而且不发病的无症状感染者,虽然没有症状对这些感染者自身来说可能是好事情。但是另一方面,这一事实对于整个疫情的防控来说,却是最坏的消息。因为这些人将成为传播疫情的“隐形主力军”,后果非常严重。
3.韩国Eun jung Lee团队最重要的发现,是在“无症状感染者”体内包括鼻部、咽喉部、肺部,都确认存在着和有症状病人一样多的新冠病毒。换言之,“无症状感染者”是新冠病毒传播的最大贡献者。除非采取严格的筛查和有效隔离的策略,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无症状感染者都无法得到有效发现和隔离,导致他们成为最隐蔽、不受控的病毒传播者。
4.“无症状感染者”体内病毒的消退时间,需要至少17天;而有症状感染者体内的病毒消退,则需要至少19-20天。这比之前医学界认为的14天“标准隔离期”要长得多,也指出了目前全球对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措施存在一定的风险,可能需要考虑调整为更长的监控或隔离时间。
无症状和有症状感染者体内病毒转阴的时间间隔,均长于14天这项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全球第一个专门对“无症状感染者”和“有症状感染者”这两个新冠感染者群体之间进行区别分析的开创性工作。
之所以之前很少有人分析“无症状感染者”,主要是因为大多数的病毒测试项目,和医学研究关注的,都是有症状的感染者和中重度患者,也就是那些需要医疗服务的人群,而不是那些“看上去不严重”、“不需要做什么”的无症状感染者。虽然从2020年1月份中国新冠病毒疫情爆发后,就陆续发现存在“无症状感染者”,但这是第一次真正用科学证据揭示了“无症状感染者”在新冠病毒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可以说,这是一项对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曝光”式的研究,意义重大。
看到这里,任何一个人都可能会问,“无症状感染者”真的有那么可怕吗?我们不妨简单的剖析一下。
a.“无症状感染者”看上去和正常人无异,但是他们体内的新冠病毒载量和分布又跟“有症状感染者”无异。这两个“无异”,模糊了“无症状感染者”在新冠传播链上的角色,让传统的以症状(例如发烧、咳嗽)筛查为主的传染病公共卫生系统,几乎失灵,导致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极难控制。可以说,“无症状感染者”如此精于伪装,却又杀人于无形,像极了“权力的游戏”里面的“无面者”(Faceless Man)。
b.另外一方面,我们知道人类的咳嗽和打喷嚏,都是排除体内异物包括病毒的有效方式。然而,“无症状感染者”通常不会主动咳嗽或者打喷嚏,这导致他们相对于有症状感染者来说,反而更加难以清除自身体内的病毒。
c.更加恐怖的是,“无症状感染者”由于自身没有症状,他们通常并不会休息在家或寻求医学帮助,而是会维持正常的社交、工作和生活。这样的话,他们相当于变成了完全不受控制的社区“新冠病毒使者”。
显而易见,中国和韩国等国的“封城”和“能筛尽筛”的公共卫生手段,恰好打中了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的“七寸”,让其无以遁形,也让这些国家的疫情防控不那么被动。而大多数的欧美国家,不戴口罩、不采取社区隔离、不做到尽早尽快筛查,还急不可耐的重启经济、重启学校、重新开放聚集性场所,就刚好中了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的下怀,事实上每天都在“养毒为患”。毕竟,人员的流动性才是“新冠病毒”这种寄生性的存在物,能够通过人体的移动和交流而传播到其他人身上。可以预见,如果美国、巴西、印度这些国家不采取根本性的措施——“隔离”,堵住“无症状感染者”这个大漏洞,而只是追着有症状的感染者(更何况对有症状感染者的检测速度太慢了——需要近2周,还缺乏有效跟踪和隔离。这种情况下,即使像美国总统川普说的检测数量做到了“世界第一”(其实美国还没有强制性检测每个人的排查),对疫情的防控也只是徒劳无功,反而疫情之火会越烧越旺。无症状感染者,是最狡猾的“中间寄主”,和最难以察觉的“隐形杀手”,现有的科学技术检测新冠病毒方式方法,没有能力“无需切身检测”和“隔离”就判断出来“无症状感染者”,也不能让人类生命的群体性安全,在个人自由面前崩溃。在这里,最重要的就是重新界定“个人自由”的限度,在没有证明你不是“新冠病毒携带者”或者“新冠病毒感染者”的情况下,你没有理由拒绝CDC和医疗机构的强制性“专业化检测”,个人自由不应该成为“病菌社区传播”的帮凶,个人自由的边界线就是社区人群、家庭和街道人群的新冠病毒感染检测。这是整个人类的生命权保护要件,要求在其他人的生命权面前限制个人自由的具体行为。这方面,超过了传统医学的讨论范围,但是并没有超越流行病学调查的范围。在流行病学的基本理念当中,个人自由应该从属于群体生命权、健康权,甚至于生命权与生俱来的高于个人自由权。例如妇女生孩子的时候,其他人的个人自由应该让步,替产妇和新生儿提供保障,这是人道主义和人性的光辉。
四、中国对于无症状新冠病毒感染者的临床医学研究:
新冠病毒变弱了呢?还是更狡猾了?
美国儿科学会和儿童医院协会2020年8月12日联合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美国已有超过38万名儿童确诊感染新冠病毒,且近期儿童感染病例数快速增加。从约翰霍普金森大学的专业化“疫情”信息披露来看,美国疫情恶化的状态早已经是在“爆炸式”的连锁反应,从2050年7月份开始的“疫情”严重后果,使得美国的医疗系统不堪重负,虽然还不能说是全面崩溃,但已经是对于患者只能“择优治疗”,是病患者在排队等待着“病床”,并非是“病床”在等人。这一点与2020年2月到3月份的中国武汉肺炎疫情大爆发时候的情况相似。随着美国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的不断蔓延,目前美国的医疗系统正面临着史无前例的考验。如今整个美国2020年8月份令人揪心的不仅是惊人的病例数,还有感染者的年龄走势越来越趋于年轻化。目前美国确诊病例普遍向低龄化方向发展,据美国媒体早前报道,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初期,养老院是美国疫情爆发的集中地。到3月份,全美有近一半的死亡病例都来源于养老院。
随后的美国疫情就开始从家庭、社区传播大规模反弹,让人们亲身体会了最容易被新冠病毒“攻击”的就是抵抗力差的群体,随着美国各州的经济重启,很多年轻人也都感染了新冠病毒,甚至更多的儿童也确诊了。据美国媒体称,仅在洛杉矶县,有一半以上的感染病例是来自41岁以下的人群。此外,在该县的卫生机构发现,有15名儿童患有一种致命的炎症综合征,这一病例很可能与新冠病毒有关。美国疾控中心表示,这种病症会导致身体不同部分发炎,伴随的症状主要有发烧、呕吐、皮疹、腹痛腹泻等。
美国努埃塞斯县的一名官员表示,在检测中发现,婴儿的确诊率更高,且当地已有一名婴儿去世,属于无症状感染者,被送往医院时没有发现任何症状,在确诊后死于家中。据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确诊报告显示,在11-20岁年龄段的确诊患者还在不断增加,该州卫生部表示,确诊病例趋向年轻化是全美的趋势。
美国纽约的疫情同样的是病患者低龄化了,是必须住院治疗,并非预防为主,而是医院成为了“抗疫”的主战场。相比之下台湾中央通讯社报道中华民国副总统赖清德2020年8月14日和高中生座谈时指出,面对武汉肺炎新冠病毒,主要还是戴口罩以及维持社交距离;他也认为,台湾防疫做的好,主要因为卫生单位对于中共传来的讯息抱持怀疑的态度。赖清德这种说法忽视了医院和疾病控制中心CDC的专业化价值,也是仅仅适用于预防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不能适用于一切已经爆发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的国家和地区。
与美国疫情具有可比性的是中国,有据可查的中国大陆媒体2020年8月1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1+1、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时报都对于乌鲁木齐半数确诊者无症状的情况,与武汉肺炎疫情大爆发的病例大数据、北京新发地农贸市场疫情临床医学调查等进行比较研究,发现新冠病毒感染的能力在弱化。“乌鲁木齐疫情确诊病例中,一半病人一开始没有症状(随后出现不典型的症状),另一半病人完全没有症状。”2020年8月11日晚,在新疆乌鲁木齐参与疫情防控与临床救治工作的国家卫健委医疗救治组成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邱海波接受中央电视台专访时提到,乌鲁木齐新冠患者中,大概只有五分之一的病人有发烧,更少病人表现为乏力,临床表现非常不典型、非常轻,影像学改变早期也不明显,而武汉病人确诊时,至少有一半或三分之二的病人有发烧、咳嗽、肌肉酸痛、乏力等表现。而在北京新发地市场聚集性疫情335名确诊病例中,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总共只有26个,轻症和普通病例占到了92.3%,而且治愈率为100%,要比美国新冠病毒疫情的治疗效果更好,控制疫情恶化的效果同样是又快又好。
在中国医疗实践过程中,发现无症状感染比例增加,是与患者年龄段相关的。轻症与无症状感染者比例大大增加,是否意味着新冠病毒的致病力随着时间推移而下降了呢?“很难说,这确实是一种可能,随着病毒变异,病毒毒株减弱,有这种理论可能,但目前学界还没有确切证据证实这一点。”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病理及实验医药系研究副教授张洪涛表示,他认为一个可能原因是近期多起疫情的患者都以年轻人为主,类似的情况还有新加坡,确诊患者多是中青年外籍劳工,他们的重症病例也极少。张洪涛表示,从官方通报来看,乌鲁木齐疫情确诊病例平均35岁,而且病例都源于一个聚集性社交活动。“如果要证明是病毒毒力减弱导致近期新发疫情患者症状减轻,那么就要看同一年龄段的人在某段时间的病死率、无症状感染者比例与现在比是否有明显不同,控制变量后才能说是病毒本身的原因。”张洪涛表示,目前人们的疫情防控意识普遍加强,老年人接触病毒的机会明显少于工作、社交频率更频繁的中青年人。
此外,确诊患者的发现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邱海波医生提到,乌鲁木齐无症状感染者比例在早期比较高,得益于乌鲁木齐市发现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之后当机立断“封闭式管理人口流动性”,这种管控对于“控制疫情大爆发”是十分的有利。再加上大规模核酸检测,和排查非常及时,能够较早的找到一些核酸阳性但还没有发病的病人,包括真正的无症状感染者和一些处于潜伏期的病人,而这些大多数无症状感染者最后都会转成确诊病例。这种举措在美国迄今为止的“抗疫”工作当中,就没有实施。
乌鲁木齐市快速反应、高效率控制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发生的成功经验,是借鉴了武汉抗疫、北京抗疫的成功路径。在北京新发地疫情中,也有超过一半患者是通过主动核酸筛查发现的。而在今年2~3月份,受医疗资源短缺影响,武汉市疫情大爆发期间,北京和哈尔滨疫情期间,患者都是出现症状后到医院就诊才能确诊阳性。没有全民排查是否携带新冠病毒,是抗疫工作最大的缺陷,最容易顾此失彼得不偿失,造成疫情蔓延成为大爆发的根本原因就是“携带病毒的人在四处游荡”,持续性的传染给其他人。
这方面最突出的就是无症状携带病毒的人们,在美国就没有控制举措,没有强制性检测。中国和韩国的数以千计病例分析,证明了尽快尽早发现“携带新冠病毒的无症状感染者”,是重中之重。只有把无症状感染者的防控举措落到实处,坚定不移的不松懈,就可以行之有效的控制住聚集性传播,就能够遏制“疫情大爆发”的势头。“没有必要太在意新冠病毒是否减弱,即使毒力削弱了90%,防护工作也不能放松警惕。”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张洪涛提醒人们,无论新冠病毒的传播力和致病力如何变化,普通人都要做好防护。而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则可以基于“社区传播”数据监控的实时疫情信息,适当的动态放宽或严格防控“疫情”的公共管理政策,尽可能减少疫情防控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张洪涛教授说:“例如,世界卫生组织就曾对解除隔离的准则进行了更新,无症状感染者在核酸检测阳性后10天就可以解除隔离,不需要隔离14天,这一缩减其实能为疫情防控减少很多负担。”我们对此的不同意见是韩国、中国的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病患者“隔离”治疗的时间长短,超过了14天,世卫组织所说的10天远远不够。“无症状感染或症状不典型造成了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因为症状不明显,患者就可能待在家里不就诊,就有可能造成家庭聚集性传播。”邱海波医生表示,这也是过去两个星期病例发生家庭传播的重要原因。而美国纽约的居家隔离那些病患者,引发了新一轮的其他人被感染疫情。并且,一开始就是“新冠病毒在社区传播”过程中感染了深居简出的中老年人,迫使我们的流行病学调查不能不高度重视“社区传播”的具体发生条件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还没有搞清楚的情况下,美国发生了黑人弗洛伊德事件,游行示威活动包括暴力倾向的闹剧让聚集性传染一下子造成了新的“疫情”,这是美国疫情大爆发的人流量原因。
事实证明,无症状感染者病毒传播能力较弱,却是在人员流动过程中容易交叉感染,叠加作用酿成了新冠病毒感染的“传染病大爆发”状态。这时候最敏感的问题是:无症状或症状不典型的病患者,是否会使得新冠病毒的传播更加让人捉摸不透呢?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张洪涛表示,无症状感染者的病毒传播能力较弱,之前北京万达广场那个核酸阳性的女子便是这种情况,她的密接者无一人感染。一个无症状感染者到了某城市,如果导致传染,感染者也会出现症状,不可能只导致无症状感染。一旦有患者出现症状后确诊,那么按照中国现有的检测防控力度和流调溯源水平,很快就能顺藤摸瓜锁定源头以及所有的感染对象,然后迅速隔离、救治,不会造成大规模传播。相反的观点认为,仅仅是从一个无症状感染者的传播情况,来下结论全部的无症状感染者传播能力比较弱,是不能令人信服的推断。美国的无症状感染者调查研究,还是远远不够,需要流行病学调查尽快在美国开展工作。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张洪涛提示说,虽然无症状感染者传播能力比较小,但是基础的防护还是要做好,特别是秋冬季节到来之际,这本来也是多种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佩戴口罩、减少聚集,对于其他疾病的防护也是非常有益处的。“对于即将开学的学生,在教室里还是要佩戴口罩,但如果是户外活动,可以把口罩摘了。如果你的城市没有确诊患者,那就放心地呼吸室外的空气。”张洪涛表示。相比之下,中国的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就要比美国做的细致入微,例如2020年7月发生的新疆这轮疫情,就被临床医学调查认定是“单一源头”?国家卫健委医疗救治组成员 邱海波医生说:首先,从临床流行病学角度看,所有的新疆第二波疫情起源都是源于一个聚集性的社交活动,所有病例的指向都跟这个社交活动相关联。第二,从病毒基因测序角度,对不同病人分离的病毒做了基因测序,他们基因测序的序列完全一致,说明病毒是同一来源。第三,临床特征也比较一致,在早期主要表现为年轻、女性患者居多,症状非常轻等特征。而美国的社交活动要比中国更加频繁和随意,相应的聚集性感染新冠病毒疫情的跟踪调查报告,却是几乎看不到,这一点与美国人的隐私权、自由度直接相关,使得新冠病毒的传播活动伴随着美国人的权利保护也被保密了,流行病学调查无法正常开展。
只有具体搞清楚了当地疫情的形成原因,才可以对症下药。乌鲁木齐7月份集中爆发的这轮疫情,确诊病例的平均年龄只有35岁,救治难度比较小,与美国这一段时间的新增病例年轻化状态具有相似性。乌鲁木齐的治疗工作在早期比较乐观,可是后期就有了变化。医院记录的数据表明,乌鲁木齐8月份这轮疫情发生以来,整体上来看,病人的年纪都是比较轻的,多是因为在社交性活动、聚集性活动中,年轻人比较多,所以早期病例总体年龄都比较年轻,跟社交活动有关。由于整体的早期病例年纪轻,患者基本没有太多基础疾病,症状也比较轻,所以早期病例给我们的感觉是症状比较轻、年纪比较轻、基础疾病比较少、发展成重症也比较少,所以早期比较乐观,当然情况也在发生变化。
例如乌鲁木齐的第二波疫情在8月10日前后两天,重型和危重型的病人增多了,是否后期确诊病人的年龄相对比较大?邱海波医生说:最近一段时间的病例更多表现为家庭聚集性病例,因为早期这些相对比较年轻的病人感染以后症状非常轻,甚至没有症状,他感染后待在家里,造成了家庭内部的聚集性传播。一旦家庭聚集以后,造成很大的后果,就是家里的小孩、老人被一个又一个的感染了。所以在过去的10天或两周里,新发病例的年龄段发生了非常显著的改变,有年纪特别轻的,有年纪特别长的,尤其是重型和危重型病例增加很多。这段时间以来,确诊病例年纪大、基础疾病较多,特别是还有一些结核病人,还有一些孕妇感染,整体病人病情跟早期不太一样。由于年纪大的患者增多,普通型的病人在进展过程中重症逐渐显现出来,这两个原因都造成现在重型和危重型病例明显增加。
乌鲁木齐的这种疫情变化,与美国的疫情大爆发具有相似之处,而美国的应对措施,就和中国对比之下是控制不住“中青年人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度感染的中青年病人”,无可奈何的让他们享受高度自由的游游荡荡,在社交圈的活动中持续性“交叉感染”,加重了新冠病毒传播的流动性,造成美国的疫情大爆发愈演愈烈。可是,美国各州的疫情比较研究,和疫情信息共享机制远远不如韩国、中国,也没有及时性的总结经验教训,不利于提高美国的“抗疫”能力。
中国在这方面是抓住不放“疫情”的变化新情况,例如在乌鲁木齐的7月份到8月份疫情,跟中国东北的疫情、北京新发地的疫情、武汉集中大爆发的疫情相比之下,有什么不同?我们注意到这一轮病人的发病跟之前有些不太相同的方面。比如早期年轻患者多、症状比较不典型等特点,但是一旦发展成重型和危重型以后,临床特征是比较一致的。认识到这两点之后,治疗就会上得更早、更积极。由于在整体疫情发展过程中,较早进行了大规模的核酸筛查,病人会较早的进到医院里,从病人有症状到确诊到住院,时间大概不会超过两天,平均一天半。病人较早进到医院,就可以进行早期治疗。这一点早期发现无症状感染者、轻度感染者之类工作,就是美国“抗疫”的致命缺陷。
中国的抗疫成功,一直都不是“单打一”的迷信疫苗、药品等等,多元化的因人而异开展治疗工作,至关重要。例如新冠肺炎病患者的恢复期血浆和特效的免疫球蛋白,正在乌鲁木齐的7—8月份疫情当中起到积极作用。对重型和危重型病人,通过抗病毒治疗、恢复期血浆,以及特效的免疫球蛋白,治疗更为积极。这次乌鲁木齐疫情爆发以后,紧急从武汉调了13万毫升恢复期血浆。并把武汉、全国所有特效的新冠免疫球蛋白,也全部调到乌鲁木齐,较早给予重型、危重型病患者进行有效的抗病毒治疗。不仅仅是对重型和危重型病人给予这样的治疗,对于年纪大的普通型病人,胸片进展较快的普通型病人,也会给他们特效的免疫球蛋白,或者恢复期血浆,较早阻断他们往重型发展,以及重型向危重型发展。一旦患者变成重型和危重型以后,呼吸治疗也比较早,而且呼吸治疗的整个措施、观察预警的措施,把握得也比较好。我们希望重型的病人尽量少一些变成危重型,但是真的变成危重型以后,呼吸治疗的措施,包括体外ECMO的措施也上得比较积极,尽可能给这些病人创造最大的治疗机会,给他们最大的恢复机会。
美国要比中国的医疗条件更好太多了,中国能够做到的,美国做不到那些也是在医疗设备、食品药品以外的事。美国抗疫的效果不够好,背后的原因就是没有反躬自省“抗疫”工作究竟应该怎么做?而中国在武汉疫情大爆发以后,从哈尔滨疫情到整个东北疫情、北京新发地疫情都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认真剖析“疫情变化了什么?我们应该做的治疗和诊断工作究竟是怎样才可以升级换代?”到了乌鲁木齐这轮疫情,中国医疗界发现无症状感染者占比很大,那么,新的挑战是什么?这一次无症状感染者比例在早期比较高,高过了以往中国各地报告的数字,这是由于早期发现“疫情”的工作比较扎实,依赖于新疆自治区和乌鲁木齐当地政府的整个管控“流动性人员传播病毒”措施非常有力,也与大规模核酸检测和排查非常及时的工作有关。这是美国具备良好的条件却一直都没有做的基础性“抗疫”工作,大规模核酸筛查,会较早找到一些核酸阳性但还没有发病的病人。其实早期找到的无症状感染者,不是真正的无症状感染者,而是处于潜伏期的病人,这就带来两个问题:
①对于潜伏期的无症状感染者,他们会发展成确诊病人,还是会一直都作为一个无症状感染者存在呢?这需要注意,尤其是年轻人携带新冠病毒以后的情况。所以对于核酸阳性,中国医生认为处于潜伏期的无症状感染者,会收到医院里治疗,给予他们休息、充分的营养,以及一些食品药品组合的干预,希望他们不要变成确诊病例。这是数量级比较多的一部分人,在美国就没有这种人的判断、治疗举措。
②这些无症状感染者,大多数都可能会转成确诊病例,一旦有症状,胸片上有影像学改变以后,治疗会上就会来得更加及时,也让病患者配合的更积极。这样,治疗的窗口期就拉长了,对于整个治疗干预,为窗口前移,或关口前移,提供了机会。但它也带来另一方面的挑战,由于很多病人感染了新冠病毒以后无症状,不属于密切接触新冠病毒感染者。那么,第一圈层不密切的接触者,还有次圈层的不密切接触者,医生就有可能会让他们在家里待着(这是美国现在的普遍性情况),这样的核酸阳性人员,就有可能造成家庭传播。如果他们作为年轻人不喜欢待在家里,偏偏是要跑到社会上参加“社交聚会”活动,交叉感染的概率就很高,群体性的发病率就会更高,相应的新冠病毒社区传播和聚集性爆发疫情,就在所难免。这就是真实的美国疫情大爆发过程,可是“个人自由至高无上”的理念,让其他人的生命权被这种自由人给无形中进行威胁了。怎么办呢?美国人民的理智,应该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回过头来,再认真考察乌鲁木齐7-8月份这轮疫情中,新冠病毒临床特征相比于武汉肺炎大爆发、哈尔滨疫情、北京新发地市场爆发疫情,发生了哪些改变呢?确诊病例的临床表现,普遍性的非常不典型,迫使中国医生对乌鲁木齐新冠病人的临床特征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发现新冠病毒的临床特征跟以往有一些不同。在武汉疫情大爆发时,病人确诊以后,至少有一半或三分之二的病人有发烧、咳嗽、肌肉酸痛、乏力等表现。但这一次乌鲁木齐疫情确诊病例中,有一半病人一开始没有症状,有一半病人完全没有症状,还有一些病人有症状,但是大概只有五分之一的病人有发烧,更少的病人有乏力的表现,临床表现非常不典型,非常轻,影像学改变早期也不明显。这种情况在美国的有些地方是相似的,这就造成了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即使是确诊病例,但因为症状非常不典型,他们就可能不在医院治疗,而是要求自由自在的在家里,不到医院就诊。放到美国,这种无症状感染者们觉得自己的身体没“新冠肺炎”病症的事,就要在社区四处游荡而酝酿形成“社区传播”,也有可能造成家庭聚集性传播。这也是7月底、8月初乌鲁木齐市两个星期的疫情集中爆发原因,只不过中国人的病例被地方政府责令不许出门,只会在家庭传播,是乌鲁木齐疫情集中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情况放在美国就要蔓延到更大的范围,尽管美国的人口密集程度要比中国好多了,可是个人自由度远远超过了中国,这些携带新冠病毒的人们,就是美国疫情“持续性不断的爆发”那种“连锁反应”祸根子。对此,应该说有依据进行人身自由的合法限制,就能够阻断美国各地的“携带新冠病毒那些无症状感染者”四处奔波传播疫情,就可以很快的控制住美国的疫情大爆发“势头”,酝酿“疫情”下降的转折点。
美国确诊超过了5百万以后,最重要的威胁来自于年轻人“不经意间”加速疫情扩散。美国新冠肺炎疫情仍在不断发酵,数据显示近段时间新增的确诊患者中,20到40岁的年轻人群体所占比例最大。相比于3月份的疫情大数据,4月份到8月份全美感染患者的平均年龄,正在不断下降。
美国媒体指出,疫情暴发以来的多项研究发现,新冠病毒对老年人和患有慢性或基础性疾病的人危害最大,年轻人感染后出现重症的比例相对较小。但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7月24日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年轻的新冠病毒感染者也面临着成为长期症状患者(coronavirus long-haulers)的风险,警告称身体素质好的年轻人也不能低估新冠病毒带来的危害。美国彭博社报道:【美国年轻人频聚会,加速疫情扩散】。美国CDC也承认美国新冠病毒感染出现年轻化趋势,据“今日美国”报道,在美国许多疫情严重的州,近期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很大一部分是年轻人,新冠病毒感染已经开始出现年轻化的趋势。对美国17个州的疫情统计数据分析发现,与3月份的数据相比,6月份时30岁以下的年轻群体已经取代老年人成为新冠病毒感染者的主体,在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总数目前排在全美第一的加利福尼亚州,统计数据显示,该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18到34岁的年轻人群体占比最大,达到35.3%;在确诊病例总数排在第二、四的佛罗里达州和得克萨斯州同样也是如此。佛罗里达州长罗恩·德桑蒂斯6月19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3月时佛罗里达州新冠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5岁,现在平均年龄下降到37岁。三天后,德克萨斯州州长格雷格·阿博特也指出,该州一些县的新确诊患者中30岁以下的人占大部分。
在亚拉巴马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25到49岁之间的年轻群体占40%以上。也是在这个州,此前有报道称大学生举办了“新冠病毒派对”,感染了新冠病毒的人可以参加这个派对,而派对中第一个被感染的人将获得奖金。
2020年7月份美国疫情重灾区纽约的病患者年轻化,已经是超过了中老年人。事实上,不仅美国,日本、西班牙、澳大利亚、韩国都出现了感染患者逐渐年轻化的趋势。据彭博社报道,在韩国、澳大利亚,20岁至39岁的感染患者都是占比最大的,日本东京也是如此。在欧洲,世卫组织欧洲区域办事处主任汉斯·克鲁格对BBC表示,年轻人感染率激增某种程度上导致欧洲地区近来病例上升。他指出,各国卫生部门应该和本国年轻人更好地沟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到疫情防控中。
流行病学调查的结论是,年轻人忽视社交距离或致疫情扩散。面对年轻人正成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的主要群体这一现状,不少医学专家都呼吁年轻人重视预防新冠病毒感染。NBC报道指出,一些卫生官员们认为年轻人病例激增的部分原因是检测数量的增加,还有原因是许多年轻人无视社交距离并参加大型聚会。据报道,美国许多年轻人对保持社交距离等防疫守则并不重视。在CDC一项关于居家令和社交距离守则的态度调查中,18到24岁的年轻人中只有不到30%人表示自己始终与他人保持6英尺(约1.8米)的社交距离。
此外,随着美国疫情进入第八个月,很多年轻人对于保持社交距离产生了“心理疲态”,美国每天新增病例在五万人的水平,令人恐惧。这些年轻人病患者一方面不那么惧怕新冠病毒,另一方面居家隔离也会面临更大的经济和社交损失,所以他们心理上不那么愿意居家隔离。于是,美国的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在年轻人传播方面,产生了越来越糟糕的后果。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教授皮特·科利尼翁对彭博社表示,“他们(年轻人)是经济上、社交上受封锁影响最深的人群,但同时也是受新冠影响最小的人群”,“问题是我们现在最需要改变这些20、30岁人群的行为习惯”。
美国传染病专家福奇在一次公开谈话中指出,一些年轻人觉得自己可以去酒吧等社交场所,认为即使感染了新冠病毒,也不会转变为重症。这样的想法会使得这些年轻人“无意间”推动了疫情的传播。
新冠病毒感染的路径是无差别对待年轻人和中老年人的,虽然专家警告年轻人也不应放松警惕,可是欧美发达国家的年轻人自由散漫成为了生活习惯,无意中增加了西方自由国家的“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大爆发概率。疫情暴发以来的多项研究显示,年轻人感染新冠病毒后的风险相对较小,这某种程度上让许多美国年轻人放松警惕。但美国CDC一项研究指出,年轻人也不应放松警惕。美国CDC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指出,有一些新冠病毒感染长期症状患者(coronavirus long-haulers)在确诊数月后仍不能完全康复。这类长期症状患者中既有年轻人也有老年人,其最明显的症状是疲劳,他们无法恢复自身的活力,进行简单的活动之后就会感到疲惫,这种慢性的疲劳也会引发患者产生沮丧等负面情绪。该研究在4月15日至6月25日期间调查了292名新冠病毒感染患者,调查结果显示,35%受访者在确诊2到3周之后仍未恢复到健康的身体状态,另外65%受访者则表示身体已经恢复健康。仍存在长期性持续症状的患者中,43%的人还有咳嗽症状,有35%的人表示自己感到疲倦,有29%的人表示存在呼吸急促。CDC这项研究报告指出,即使是更年轻、身体素质更好的轻微症状感染患者,也有成为长期症状患者的风险。
此外,年轻人不注重自身防护也导致美国疫情快速扩散。据美国《国会山报》报道,美国传染病专家福奇在接受采访时对美国年轻人表示,“你们正在成为问题的一部分”。福奇同时表示,“你们可能没意识到,你们不经意间可能正在导致疫情暴发……即使你们自己感染后没出现任何症状,你们也很可能会再感染其他人”,“很快,一些脆弱群体可能会被感染并产生严重症状”。福奇再次强调,即使是身体健康的人公共场合也应该佩戴口罩,年轻人应该遵守防护规定以阻止疫情进一步扩散。美国当地时间2020年8月13日安东尼·福奇又一次表示,对于美国目前疫情发展局势“感到不满”,“总而言之,我对事情的进展不满意。”福奇表示,看到加利福尼亚、佛罗里达州、德州和亚利桑那州等地情势有所好转,但警告这并不代表全国上下都是好消息,“当你查看美国其它地区时,这也是令我不安的事情,那就是我们现在开始看到确诊率正在上升的迹象。”福奇说,根据以往经验来看,确诊率上升预示着“将发生更多反弹”。不同意福奇观点的阿特拉斯现在已经成为美国总统川普的“抗疫”专家顾问之一,阿特拉斯是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据CNN报道,自美国疫情暴发来,顶级流行病学家安东尼·福奇便频繁出现在公众视线中,甚至被称为“美国抗疫队长”。但由于福奇的观点与美国总统川普相左,导致川普总统对其十分不满。7月下旬,川普总统称福奇有点“危言耸听”,福奇对此回应称,“我认为自己是一个现实主义者”。2020年7月31日,福奇在众议院听证会上表示,美国新冠病毒确诊病例激增是因为国内并未严格实施封闭政策。随后,美国总统川普便在推特上“炮轰”福奇,“错了!我们有更多的病例是因为我们进行的检测量要远远超过其他国家,如果我们减少检测,那么确诊病例就会少很多”。美国总统川普同时表示,“阿特拉斯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很关心学校安全复课的这个议题,并非常支持重新开放学校”。阿特拉斯在接受福克斯采访时表示,“我正在担任‘总统顾问’,并协助白宫应对新冠病毒。此前,特朗普总统要求我向他提供建议,很明显,我将尽一切努力帮助他”。我们希望美国开展全民检测新冠病毒携带状况,对于健康的人实施全面预防,轻度感染者也要在人口稀少的地方(例如宾馆度假村)进行隔离治疗,中轻度感染者一定要通过方舱医院的方式进行隔离治疗,传染病医院全力以赴治疗中度感染病人和重症感染者,不留死角的对于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打歼灭战”,千万不要拖泥带水的让个人自由度成为“新冠病毒传播”的工具,不要让成千上万的年轻感染者留下来后遗症,危害美国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中国光彩集团副总裁、
京中智库领袖联盟首席专家、
广顺集团首席科学家、
国际健康科学院院士
徐群贵研究员
(北京·中国光彩集团)
Vice President of Guangcai Group
Chief Expert of Jingzhong Think Tank Leadership Alliance
Chief Scientist of Guangshun Group
Academician of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Health Science
ResearcherXuQungui
2020年8月14日
【有关信息的来源】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internalmedicine/fullarticle/2769235https://www.nytimes.com/2020/08/06/health/coronavirus-asymptomatic-transmission.html